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「教學要走出教室,才能真的跟社會連結。」

吳幸玲教授提到,其實她一直覺得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課堂上,「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,如果沒有真的走出去跟社會結合,很快就會忘掉。」她坦言,以往自己帶學生做過一些單次性的社區活動,可是效果有限,活動結束後,跟社區的關係就好像斷掉了,對社區幫助有限。所以這次透過大學社會責任(USR)計畫,她希望能建立一個比較長期、永續的合作方式,讓學生的學習能真的回應場域需求。

 

「移動故事與遊戲創生」─用遊戲拉近彼此距離

談到具體計畫內容,吳教授說:「我們這個子計畫叫『移動故事與遊戲繩子』,聽起來有點特別對吧?」她笑著補充。主要做法是透過實境解謎遊戲,把舊城區的移工、在地居民和商家串起來。

她先帶著學生跟在地夥伴合作(1095移民工文化協會),到移工中文班擔任小幫手,聽移工的生活故事,希望之後透過漫畫的敘事方式幫助在地人了解移工,同時,「我們也希望透過line官方帳號實境遊戲的方法,讓移工自己拿著手機到舊城區旅遊,創造一個移工、在地人與商家共榮(融)的社區。」

 

從導覽到遊戲──更自在的學習方式

「以前我常帶學生做導覽,可是那就是一次性的。」吳教授解釋,有別於傳統導覽,這款遊戲是讓移工自己能操作的,「他們在解謎的過程中,會認識舊城的文化,還會去店家消費,這樣就能夠把他們和這個地方拉得更近了。」她特別強調,不只是遊戲好玩而已,而是讓移工在遊戲中慢慢覺得自己也屬於這個城市。

 

學生的改變:從『他們』到『我們』

在談到學生收穫時,她很認真地說:「我覺得最重要的,是他們的態度改變。」有些學生一開始對移工有點距離感,覺得移工就是外來的人,跟自己不太一樣。但參與計畫後,透過一次次互動,學生發現移工也有夢想、有興趣、喜歡逛街買東西,「就跟我們一樣嘛!」這樣的體驗,讓學生學會了同理,也更能去思考共融的重要性。

 

挑戰與機會

不過計畫推動並非一路順利,吳教授分享:「要改變一個社區,靠一個USR計畫真的不太可能,需要更多不同的USR一起進來。」

她也提到,剛開始的設想有點太理想化,「因為移工有些不太有興趣參加活動,像是工廠裡的移工,工作已經很累,所以就比較難。」所以後來她和團隊慢慢調整,把焦點放在居家看護,因為他們有比較多彈性時間。甚至還把遊戲做成 LINE 官方帳號,讓他們可以自己玩,這樣比較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。

 

USR就是橋樑

最後,吳教授說:「我覺得USR計畫的價值,就是它像一座橋樑。」這座橋不只是把大學的知識帶出去,更重要的是回應場域的需求,建立一個可以持續的合作關係。她認為,這種「不斷學習、不斷調整」的精神,就是USR最可貴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