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城社會實踐,找出老城區的新可能
文創系的拾已寰老師,多年來深耕在臺中舊城區,曾舉辦過炒蛋市集、混蛋新 創BAR、孵蛋所、實習聯合會等活動,期望透過產業串連、人才培訓與聚集,活化這「從日治時期發跡、走過輝煌又至沒落」的舊城區。像是「炒蛋市集.小城柳岸玲瓏迺」,便是透過與舊城區商家產學合作,讓學生替舊城商家設計文創商品、行銷推廣、體驗活動及服務設計,再以「年貨大街」舉辦創意生活季,籌辦出市集。這就是透過讓學生走出教室、對既有的課堂做出改變,翻轉傳統教室授課的「跨域教學創新」。是這樣的精神,貫穿了舊城社會實踐計畫。拾老師說,在跨域教學中,可以有效的讓在地、課堂、學生做出互助共好的連結。當周遭場域成為學習環境,學生的學習就不會停在理論,而是透過自身感受驗證、體會,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。除了增進專業技能,更是對地方產生情感跟記憶。有了認同,才會記得人文歷史。
這是一個新的USR時代
「USR在臺灣的大專院校已成為顯學,可見這是對的議題。各校的老師們帶著他們的學生、資源跳進來,它的傳染力、擴散力也都很驚人。USR機制很有後續發展的能量。」拾老師講這段話時眼神堅定,彷彿一位站在時代轉折點的引領人。他見證USR成為趨勢,也堅信這會是未來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。他說USR早已變成大學運作、教學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元素,無法被忽略與割捨,即便有天教育部從計畫中退場,校園中仍是會持續進行。
串聯在地與國際 發展普世價值
貫穿USR精神的單詞,非「localization」莫屬,它讓大學的學習研究落實地方、關心地方、貢獻地方。融入獨有的歷史情感、文化記憶、當地特色,才會顯得獨一無二且珍貴非常。與土地有深度連結後,再進一步擴散、延伸,將經驗傳播至世界各地,變成具有國際視野、關懷、連結的操作模式。當「越在地越國際」,反之也會亦然,兩者缺一不可。這是向下扎根,吸取在地的人文素養,再往上去發展,最後成為通識性智慧的過程。
提供獎勵機制 鼓勵師生參與
中教大的教師只要執行USR計畫,在未來升等上,就會將此列入加分項目,有助於教師評鑑或升等指標。再來是USR中心,也會給予老師相關資源、經費支持,扶植培育USR計畫。另外,中教大也特別設置鼓勵學生的辦法,期待學生自主性的發想計畫,思考想實踐的責任,最後組建團隊、和老師合作執行。因為大學責任不是只有學術研究、理論探尋,人才培育也很重要。期待學生有獨立思考,研究發展的能力,並將所學應用到社會與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