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:::

  那天走進USR辦公室的,是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的吳育龍老師。吳老師自2018年起,多年來帶著學生走進偏鄉,連接起大學與小學兩端,將數位科技融入教學場域。吳老師在國小開辦暑期營隊,由大學生們擔任講師,他們會為當地特色開發在地文化教材,並用AR、VR、3D列印等數位科技融入課程中,讓孩子學習數位科技的同時,也能找尋、推廣家鄉特色。

  為什麼會將實行場域設定在國小?為什麼是將數位結合教學?吳老師的回答很簡單:各取所需。國小方需要學習科技、大學方需要練習授課,場域中的雙方都能教學相長。

  對偏鄉的孩子來說,吸取文化的管道不如都市學童來的方便,別人稀鬆平常就能去的地方——如國美館、科博館——對他們而言,是戶外教學、畢業旅行等「特殊時機」才能去的地方。要如何弭平差距?便是依靠科技,讓孩子突破地域界線,吸收到無邊的知識與文化。但這「解方」牽扯到另一個問題:偏鄉多半存在數位落差,若是沒有外力介入,問題大概會成為死循環。

除此之外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、非常迅速,有些東西已然在市場上出現,課綱卻不一定能那麼快地跟上。像是近期發展的AI便是一例,它在日常生活運用的層面越趨廣泛,教學現場卻少有提及。若要讓學生接觸新興科技與創新觀念,就必須要有課外的課程來教。而對大學端來說,這是讓大學生實踐自身所學的好機會,再加上本校是教育大學,師培生們更需要累積上台授課的經驗。「我們學校端的學生,尤其師培生,更需要到實際場域去練習,我會讓學生上台當講師,讓學生體驗帶班的感覺」,吳老師這麼說,於是他以「教小學生」為契機,引導大學生善用科技工具進行設計與創作,並將此轉化成教案設計與教材開發。試圖透過這種方式,磨練大學生們帶班教學。

 

 

 

  國小提供「需求」、大學滿足「需求」,寒暑假的營隊就是最好的執行管道,雙方在這當中不斷互相學習、互相碰撞,最終達到雙贏局面。雖然進入場域的目標是解決其中問題,但其實也是在跟場域學習。

  當我們問到吳老師如何選擇實行場域,他說「其實我在旅遊時就會一邊找場域,看看環境中的問題、是否適合拿來做USR,有些可能不太適合學生」,但並非每次都一帆風順,也會發生進去才發現場域不適合的狀況,或是問題大到很難靠USR解決,有些狀況的層級太高、或是結構性問題,是要靠縣政府、國家才能嘗試改變的。像是中興新村,為因應當地許多長者與長照需求,吳老師和學生們做了防摔倒裝置、餐盒串聯,但古蹟不能翻修、不能從事商業活動,最終能改變的其實非常有限。不過USR本身就是不斷嘗試的過程,這次失敗了、下次在調整重來即可。USR不像教室內的課堂可以安排好課綱、按部就班將授課主題完成,當中充滿不確定性與未知困難,需要靠經驗和臨場反應一一克服。雖然更加挑戰,但磨練出的實力與培養出的情感,卻是難以取代的珍貴。

  「孩子會記得我們,記得我們是一年前來過的大哥哥、大姊姊、老師,但我們只是一年前去過一個禮拜」、「我們給的和他們要的,要彼此契合」。人,才是場域的根本,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、與人交心,USR至始至終服務的都是人。在吳老師身上,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人文精神。